健康用药
 

1
2

夏季防病,儿童能喝板蓝根么? 
 


疫情期间,一些家长时不时给孩子服用板蓝根、双黄连等药物“增强抵抗力”。从中医角度看,这类中成药有清热解毒的作用。对于一些饮食过量,有胃肠积滞,内热较重的儿童,如出现舌苔厚、大便干、有口气等症状,可以适量服用清热消积类的中成药,以减少内热外感的机会,但不宜久服。儿童的脏腑娇嫩,这类药物长期服用会影响其脾胃消化功能。如服用不当,不仅起不到预防的作用,反而会使孩子食欲下降、抵抗力下降。在日常饮食中,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、健康、有营养,要防止孩子进食过多,尤其是高热量、高脂肪的食物要少吃,少吃冷藏、冷冻食物,少吃冰淇淋、巧克力、含糖饮料等,也不宜过量进食水果,避免影响孩子的胃肠功能。
 

3
4
>

孩子发烧先别急着喂退烧药

 
 

低于38℃别着急喂退烧药
“发烧是人体对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。低度发热一般体温介于37℃~38.5℃之间,短时间内对身体危害不大,不必急于采取特别的降温措施。”如果孩子体温不超过38℃,家长不要着急给宝宝喂退烧药,特别是在没有明确诊断前,盲目服用退烧药,有可能掩盖病情,干扰诊断。

如果出现以下这些情况,应及时送医:
1.3个月以下的宝宝发热超过38℃,3个月以上宝宝高烧39.5℃以上;
2.反复发烧,比如1岁以下宝宝持续24小时以上,1岁以上宝宝几乎每天都发热,持续3天以上;
3.出现惊厥;
4.舌头、指甲、口唇发绀,精神差,疲倦乏力、不吃不喝、嗜睡或不易叫醒。
5.发烧之外还反复呕吐或腹泻,要警惕脱水的可能;
6.呼吸时可听到喘息声;呼吸加快,呼吸费力,要警惕是否肺炎;
7.体温下降但心跳仍然很快;
8.发烧的同时还有其他特殊疾病,比如心脏病、肾病、免疫性疾病等;
9.接种疫苗后有时可出现低烧,但如果出现高热要引起重视,尽快就医;
10.反复午后出现低热,伴有咳嗽,要排除是否存在肺结核的可能。(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王慧)

 

警惕!这十类常见药会和食物起反应

 
 

1.对乙酰氨基酚与酒精
2.一些抗生素与乳制品
3.钙通道阻滞剂、他汀类药物与柚子
4.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熟化奶酪
5.齐拉西酮与小份正餐
6.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药物与任何食物
7.螺内酯与甘草精
8.部分抗抑郁类药与酒精
9.华法林与西兰花
10.甲硝唑与酒精
 

 

别“儿戏”!最新儿童用药黑名单请收藏 
 

1.感冒药:小儿氨酚烷胺颗粒1岁以下禁用,小儿氨酚黄那敏不推荐儿童使用,治伤风颗粒非处方药新生儿早产儿不宜使用,特酚伪麻片和特洛伪麻胶囊全年龄禁用,已上市的也要召回、销毁。
2.止咳化痰药:含有可待因的止咳药18岁以下禁用,含有非异丙嗪的止咳药对2岁以下禁用,注射用盐酸溴己新、盐酸溴己新注射液对儿童慎用,尤其不推荐婴幼儿使用,海珠喘息定片对新生儿早产儿禁用。
3.解热镇痛药:尼美舒利对12岁以下禁用,注射用赖氨匹林对16岁以下禁用,3个月以下特别禁止。
4.肠胃道疾病:藿香正气水对儿童、孕妇、哺乳期妇女慎用,呋喃唑酮片对14岁以下儿童禁用。
5.抗过敏药:异丙嗪对2岁以下儿童慎用,氨苯那敏和苯海拉明不推荐2岁以下儿童食用,酮替芬对3岁以下慎用。
6.中药注射剂:双黄连注射剂对4岁以下儿童禁用,丹参注射液、清开灵注射液、参麦注射液对新生儿和婴幼儿禁用,柴胡注射液、喜炎平注射液、血塞通注射液对儿童禁用。


 

说明书上的用药时间,到底该怎么理解?
 

1.一日三次:严格来说,一日三次是指昼夜24小时分三个时间段服药,即每8小时服用一次。但在实际生活中,为了病人更好地依从,一般建议病人睡眠以外分3段确定给药间隔。一般建议早中晚餐前或餐后服药。但某些药物,如抗菌药、抗癫痫药、帕金森治疗药的说明书会明确规定服药时间,如“每8小时服药一次”,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。
2.一日多次:尽量在24小时内均分,并且与作息时间相协调。



 

管住老年人“乱吃药”
 

管住老年人“乱吃药”,首先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心理问题。老年人普遍固执,与身体机能退化和心理改变有关,这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。比如,很多老年人担心别人说他老了,不中用,于是不管是否正确,都坚持自己的观点,以此证实自己有主见,还没有成为累赘。既然如此,子女在面对老年人固执己见乱吃药时,就得遵循心理学规律,防止直接冲突导致逆反心理,让老人获得更多尊重与认同,多用陪伴来取得谅解、化解心结,老人或许就没必要通过固执来维护尊严和体现价值了。

 

中国传统三伏贴夏季受追捧
 

7月中下旬至8月,中国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,中国人习惯将其称为“三伏天”。根据中医“冬病夏治”的理论,不少中国人此时选择贴三伏贴以增强抵抗力,预防冬季易发的疾病。但是,三伏贴并非包治百病,有其特定的适用人群,主要适用于“冬病”,指那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,如哮喘、气管炎、风湿性关节炎和冬季皮肤病等。
 

保健药品不纳入医保:“节用”是为了精准“惠民”
 

近年来,医保药品在扩大保障范围、提升保障水平等方面,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。比如药品以量换价谈判,以纳入医保目录为谈判条件,许多过去价格昂贵的药品经大幅度降价后,被纳入《药品目录》,其中多种进口抗癌药也被首次纳入,让患者不再“望药兴叹”。提升患者福利的“大方”和严控开支的“小气”,两者形成鲜明对照,这也表明医疗保障正在朝着“惠民”的方向进一步发展。
事实上,医保目录中排除保健药品以节省开支,和提高民生福利不仅不冲突,而且可以得到兼顾。因为,有退出才会有进入,且《药品目录》清退的力度越大、准入的门槛越高,保障升级的空间也就越大。
在过去,滋补类药品、保健药品、辅助药品等占医保药品目录的相当比例,这样就会挤占临床必需、安全有效、价格合理的药品的空间,把这些非必需药品调出或排斥在外,方能纳入更多急需药品,更好地保障治病所需。
还要看到,节用不是减损福利,而是精准保障。比如,此次将预防性疫苗排除在《药品目录》之外,有人担心会导致医保福利减损,但治疗性疫苗没有排除在外,乙肝治疗性疫苗等对治疗可起较大作用的高科技产品,仍可列入其中。


 

       
© 2019 eqxiu.site. All rights reserved  北京中网易企秀科技有限公司

 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:京ICP证160037号 | 京ICP备15056244号-27 |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8300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:(京)-非经营性-2021-0186
   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西路58号院东侧A楼一层1018